文旅火爆
2023年第15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姚坤 孙庭阳 | 北京报道
【资料图】
“有没有这样的统计,咱们这部片子上映之后,给西安带了多少游客?”7月31日,在追光动画二楼的会议室,《长安三万里》导演谢君伟开玩笑地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谢君伟的这句玩笑,像是今年以来文旅消费热潮的一个小注脚。
8月4日,《长安三万里》官方宣布,影片累计票房16.03亿元,成为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第二名,仅次于2020年7月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而曾经也引发朋友圈刷屏的迪士尼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目前只排在第四位。
西安本来就是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根据当地文旅部门公布的数据,今年“五一”假期,西安共接待游客1330.51万人次,同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19.23%。
电影热映又助推游客热情,据《西安日报》报道,《长安三万里》上映后,景点“大唐不夜城”美团平台搜索量一度同比增长347%,大众点评搜索量同比增长超11倍。
不独《长安三万里》和西安,文化和旅游市场的热络,在今年可以说“肉眼可见”,《流浪地球2》《八角笼中》《封神第一部》等国产影片频创票房佳绩,演唱会一票难求成为公众话题,一些网红旅游城市的热门餐饮门店排号上千桌,很多博物馆门口排出了早年春运一般的漫长队列……
文旅火爆,已成为今年经济复苏中的一抹亮色。
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这在已经火热的文旅产业中激起巨大反响。
如何让文旅热潮持续得更长久?这是从业者、学界、政府决策层都在思考的问题。
视觉中国
文化和旅游结合消费火了
“看完出来,最大感触是我娃这一代人,会把 《封神第一部》《长安三万里》《流浪地球2》 当作中国电影工业水平起步价了。真是了不起。”一位互联网知识付费行业的宝妈在看完《封神第一部》 之后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观众对国产电影的认可和“用脚投票”,也直接反映在了票房数据里。
据国家电影局数据,2023年7月全国电影总票房达87.16亿元,将2018年7月保持的同期最高纪录大幅提升25%。截至8月6日,2023年暑期档电影票房达146.81亿元,较2018年同期增长24.02%,较2019年同期增长20.01%。
国产电影在今年暑期档面对 《碟中谍7:致命清算 (上)》《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蜘蛛侠:纵横宇宙》等多部进口大片,仍然拿下高达83.48%的市场份额,创下历史新高。
演出市场同样火爆,热门演唱会数百万人抢票、开票即秒罄成全民话题,大麦票务平台发布数据显示,2、3月份,平台销售演出4.7万场,是2019年同期3倍,而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的观众人数达6223.66万人次,同比增长超10倍。
在资本市场也能感受到文化产业的温度,从年初至8月4日,A股市场不温不火,沪深300指数、上证指数涨幅分别是3.85%、6.44%,但中证文化产业指数却上涨39%,远远跑赢大盘。该指数50只成分股中,33只上涨20%以上,更有17只上涨超过50%,中国科传、上海电影等6只股票涨幅翻倍。
文旅不分家,今年以来,旅游市场同样火热。
7月21日,新东方官方公众号发表《再创业!新东方文旅!》 一文,旋即引发热议。新东方称自东方甄选后再度创业,将正式开拓文旅事业,“面向中老年人,提供有文化幸福感、有知识获得感、有个人追求感的高品质文旅服务”。
引来新东方入局,当下旅游市场的活力和潜力可见一斑。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
携程向 《中国经济周刊》 透露,今年暑期,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的订单量同比增长都超过了一倍。
“可以这样讲,现阶段的旅游消费,已经成为一个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很重要的现象了。”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经管学院教授张辉对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说。
张辉认为,今年以来旅游消费的一大亮点,就是文化和旅游的结合,表现在以研学、亲子为核心的博物馆热、文化街区热,历史文化厚重的北京、西安、南京等目的地持续火爆。
据携程透露,截至目前,暑期通过携程预订游学、研学产品的人次同比增长近一倍,研学产品预订量已超2019年同期,国内内蒙古、青海、甘肃、北京、四川的产品销量排名靠前。
供给端集中释放,需求端获得感强
“观众还是愿意为好内容买单。”开源证券传媒首席分析师方光照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方光照认为,文化消费热的一大原因,是供给端优质文化内容供给的集中释放,以电影为例,2023年暑期档已上映和将上映的新片超过100部,7月之所以能创造历史同期票房新高,主要也是因为 《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等豆瓣超过7.5分的优质国产电影上映。
中金公司研究部传媒行业首席分析师张雪晴也认为,今年影片供给丰富度超过往年,尤其是暑期档,整体供应呈现去库存特征,“五花八门的影片常态化上映,内容优良,吸引观众进入影院”。
“重要的档期在下半年更多,国庆档、贺岁档、圣诞档。”天风证券传媒互联网&海外分析师孔蓉对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说,“今年电影票房可能超出预期。”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好莱坞大片不断引入的情况下,今年的国产片票房要远高于好莱坞进口大片,在与好莱坞大片的竞争之下,表现依然非常抢眼,这是国产电影质量提高和文化产业繁荣的结果,也反映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孔蓉说。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对《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引用了这句话,他认为今年的文化和旅游类消费热潮中,需求端消费者的心理变化不可忽视。在过去,文化和旅游消费被认为属于非必要消费,要等衣食住行教育医疗这些基本刚需解决之后,才去考虑,但当经济和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尤其是加上三年疫情的影响,消费的观念可能会变化。“大家甚至会用精神消费、文化消费来越级,让自己开心,让自己能够得到心灵上的治愈,有获得感。感受大好河山,感知人文风情,感受烟火气,这类消费可能渐渐成为一种刚需,而不是过去的软性需求。”
宋洋洋以淄博为例,烧烤很多地方都有,为什么大家去淄博?因为烟火气,因为熙熙攘攘热闹,更重要的其实是消费者感到了被尊重,“当地政府、当地民众对你的服务,对你在细节上的照顾,让你的获得感很强”。想要让文旅消费热潮可持续,供给侧就要能够匹配消费者已经变化的需求。
火爆背后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文旅的爆发并不是平均爆发,我们看到旅游数据很亮眼,但并不是所有景区、所有项目都是这种感觉。”宋洋洋提醒说,分化越来越明显,很多传统意义上的景区,尤其是品质不太高、功能单一的自然资源景区,今年恢复并不好,单纯架起围栏收门票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消费者。
“不是你有什么景点,我就看什么,消费者的主角意识已经觉醒。”宋洋洋对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分析,消费者越来越主动,需求也越来越碎片化、拼盘化,“类似于周末我要和闺蜜去哪里放松一下,同时能照顾一下娃”,所以今年以来像夜间文旅集聚区、高品质步行街,包括传统的商业综合体做文旅化改造,这类消费场景的复苏特别明显,“它的复苏都不是120%,有很多数据都超过300%”。对这类消费场景的决策非常容易,往往就在城市里或是在城郊,很容易到达。
天风证券分析师郑澄怀也观察到了疫情三年旅游市场需求发生的变化: 一方面,旅游消费正从景点观光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转变,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享受。另一方面,各种特色性、文化性、主题类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提升,例如淄博烧烤的出圈、互动节目大唐不夜城“盛唐密盒”的火爆,以及近两年夜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看到很多新的消费场景与业态,助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部分景区主体也积极求变,例如宋城演艺上海千古情的开业,以独特的穿越街、年轻化的元素引爆全网;多个景区推出研学游、亲子游产品适应当下市场需求……”在郑澄怀看来,文旅产品的生命周期长度主要取决于企业能否随着消费行为变化,不断更新、培育、孵化符合当下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以宋城演艺为例,在1997年首部 《千古情》 开演后,距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其间不断更新剧目内容、积极聘用年轻导演、在园区推出吸引年轻人的亮点,目前部分项目排片量已经恢复至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同时在全国仍有多个项目待开业。
当然, 文化产业不同公司之间的表现分化是明显的。《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业绩和股价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
从年初至8月4日,上海电影(601595.SH)股价上涨132%,远胜大盘和中证文化产业指数。该公司称,旗下的联和院线是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之一,2022年票房市场占有率7.49%,全国排名第四。今年上半年,《流浪地球 2》《满江红》 等优质国产影片及进口片助力春节档、五一档和端午档,创下影史佳绩,整体复苏超预期,上海电影预计上半年盈利5757 万元至 6908 万元。
但和上海电影处于同一赛道的万达电影 (002739.SZ),同期股价只上涨了3.29%。该公司今年上半年净利润虽实现了扭亏为盈,但股东万达集团为了缓解债务压力,转让股权,再加上股东的减持操作,影响了股票市场对公司股票的估值。近些年,万达电影没有给股东创造财富,2019年至2022年,公司合计亏损132亿元。2019年公司是文化行业中营业收入冠军,却是净利润亏损的第一名,净利润亏损47亿元。
有着“影视娱乐第一股”之称的华谊兄弟(300027.SZ),同期股价只上涨了13.31%,跑输行业指数。该公司从2018年到2022年净利润连续亏损5年,合计亏损74亿元。
“由于内容产出有一定的波动,国内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业绩或与内容周期相关,波动较大。” 张雪晴对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说。
如何让文旅暖风持续劲吹
今年“五一”,网友柟多多五天爬五岳的“壮举”登上热搜,也让“特种兵式旅游”彻底出圈,进入公众视野。
3天打卡3个城市、一天逛6个景点、一个周末走出10万步……类似的快节奏短途旅游被网友形象地称为“特种兵式旅游”。同程旅行数据显示,仅有一天的清明节假期,62%的“00后”游客选择在夜间出发奔赴目的地,有三成的“00后”游客一天打卡超过4个景区。
这就是现在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旅游的狂热。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明确强调: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
郑澄怀接受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采访时说,国家发改委随后发布 《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丰富文旅消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其中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景区实施一票多次多日使用制、引导博物馆文化馆等延长开放时间、盘活和挖掘乡村文旅资源等细则,有望不断激发文旅市场活力、带动旅游消费;而与此同时,各地积极发放文旅券,带动文旅市场加速回暖。
各地文旅局长“很忙”,高调地“抛头露面”推介文旅,甚至组团奔赴网红旅游地淄博调研、拉客。
“从整个政策面上,都是鼓励文旅产业繁荣发展的,这个非常重要。” 孔蓉对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说,这才有了包括游戏、电影、演出和各地的文旅项目丰富多样的供给。
旅游产业该思考从驱动到创新
“原来我们的旅游是靠体力的,但现在像滑雪、冲浪,你不掌握一门技能,你就不能玩,对吧?”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经管学院教授张辉以快速发展的技能性旅游为例,向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说明旅游产业已经进入创新驱动阶段。
梳理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张辉将之大概分为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开放驱动阶段。以入境旅游为中心,以城市为依托,为改革开放铺路。要吸引外商、外资,首先要让他们了解中国,而旅游则是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社会变化、中国营商环境的一个通道,同时也是中国获取外汇的一个通道。
第二个阶段是资源驱动阶段。上世纪90年代之后,特别是2000年之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大家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收入又增长了,特别是实行双休以后,国内旅游起来了”。和入境游不同,国内旅游不能光以城市为中心,所以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景区、度假区。目前全国5A级景区已经达到318家。
第三个阶段是到了2011年以后,旅游资源开发基本完成,旅游业进入投资驱动阶段,典型体现在主题园区和大型旅游综合体的投资建设。
第四个阶段是疫情结束后的创新驱动阶段,创造新场景、新玩法、新体验,上文讲到的技能性旅游就是典型。“原来三亚都是发展观光旅游,跑那么大老远来天涯海角看几块石头”,但再看现在的三亚,大量的冲浪俱乐部,北方的滑雪基地也在形成。
政府应推动消费措施的持续跟进
在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
“政府在引导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存量资产盘活,甚至要比搞好增量更重要。”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对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说,旅游产业有巨大的存量资产,比如全国各地的文旅小镇、文旅城,在当前房地产市场、土地市场已经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如果没有特别强的运营方,没有跟市场需求有效匹配,很容易出问题。
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老旧厂房和街区,确实存在更新和盘活空间。“像北京改造胡同,改造各种工厂厂房,本身是存量资产,不是说新批了某块地,又搞什么大干快上的项目。”宋洋洋认为,首钢园也好,798也好,包括东城的各种胡同都很有味道,企业在聚集,又开放给社区公众,大家有打卡的欲望成为旅游景点,都是用文化的力量和旅游的形式,把存量的老旧资产、老旧景观盘活。
在盘活存量的时候,往往就需要发挥民营企业离市场更近的优势,发挥民营企业的创意和运营能力。“在这一点上,地方政府要考虑清楚怎么样把民营企业的信心提上来,让他们敢发挥,这是需要制度上有保障的。”宋洋洋说。
张辉也认为,对地方政府而言,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安排旅游投资非常重要。同时,他认为发展旅游并不是仅仅建设项目,增加人气,关键是通过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加速一起发展,从疫情前的2019年看,全年国内旅游有60亿人次,如何利用这样规模的消费主体,加速餐饮住宿、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交通、教育发展,这也是政府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此外,张辉认为,政府在引导旅游发展过程中强化中国旅游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也很重要。
“这几年来讲,我们把重心都放在了国内旅游上,但从世界旅游发展的规律看,国内旅游是基础,入境旅游则是根本。”张辉向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介绍说,现在各国都把入境旅游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比如日本推出入境旅游振兴计划。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就要把入境旅游作为一个根本去发展,不来华就不知华。入境游对国际形象的树立,对建立更好的国际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都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各地政府在发展国内旅游的同时,考虑如何建设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像北京、西安、桂林,这些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完全可以支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概念。”
文化场馆景区化建设不可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也为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旅游本身是激活和传承文化的绝佳方式,而文化要素又能丰富旅游活动。
“旅游的核心就是寻找非惯常环境。住在城里就喜欢乡村,生活在工业社会,反而想寻找农耕社会的场景。”张辉对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说,随着国内旅游兴起,大量的传统文化被激活了,这也是各地现在特别注重古城古镇的原因,其中有强大的市场力量。
另一方面,历史文化的元素又能让旅游活动体验感更强。比如西安近几年在文化和旅游融合方面做得很多,像是唐风市井文化街区“长安十二时辰”,现在西安成了历史文化网红城市,大家去西安就是来了解文化和历史。再比如浙江提出“文化润景”计划,推动非遗展示馆、体验基地和传统民俗场所进旅游产品体系,进重点旅游项目,还提出文化场馆景区化建设。“把文化场馆、博物馆作为一个景区的概念,不是面向观众,而是面向游客来发展。”张辉说。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金元浦认为,我国文旅一直存在 “双线交错” 的发展方式,这同时也是高质量发展应该把握的脉络。一条线是传统意义上的文旅;另一条线则是科技的介入。所以政府一方面要把非遗传承、景区建设等常规工作做好,另一方面则要通过科技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创造,比如江西抚州的《寻梦牡丹亭》,以汤显祖的 《牡丹亭》 为核心,以声、光、电及大型机械设备为辅助,重构了整出戏的表现形式,被文旅部选入20个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加速回暖,在这一过程中,沉浸式业态跑出了加速度,成为培育新型业态、拉动文旅消费的重要力量。
让文化热潮助推经济浪涌
“我说真的,比起漫威超级英雄,我宁可看 《流浪地球》。”一位网剧编剧在和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讨论国产电影时说。
观众在用脚投票,机构投资者则在用仓位投票。
今年二季度末,持有文化行业股票的仓位在10%以上基金达42只。这一数值创出近6年新高。此前,2018年至2022年,这5个年度的二季度末,持有文化行业仓位在10%以上的基金数量,在17只至32只之间。
对全国7.2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7.3%,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5.4%。作为对照,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5.5%。
“对于整个今年以及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我们觉得还是比较乐观的,文化产业的繁荣是得到高层支持和鼓励的,政府对文化自信的鼓励里包括了对产业的推动。往后看的话,有一个持续的政策支持环境保证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孔蓉对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说。
让文化体制改革护航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一词被正式写入中央文件,是在2000年。
业界普遍认为,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混淆,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束缚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厘清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以电影行业为例,可以感受这一关键节点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2003年以前,我国电影产量一直徘徊在100部以下,2009年则达到456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
上海交通大学文管系教授、博导胡惠林向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另一个里程碑。
还是以影视行业为例,从2012年到2016年,我国电影故事片产量从745部增长到772部,电影票房从170亿元增长到493亿元,2016年中国电影海外销售收入为38.25亿元,是2012年的3.6倍;电视剧生产量连年稳居世界第一,2016年达到334部1.5万集。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认为,互联网时代科技公司进入文化领域,短视频、游戏成为文化新载体,则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标志,如果从文化出海角度看,效果可能更胜以往。比如TikTok通过社交网络和算法内容推荐,获得了大量海外年轻用户青睐,再比如游戏原神,“你看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除了宣传特斯拉和吵架,他还转发好多原神的内容”,原神里的京剧元素还曾激发海外玩家热议。
“如果还要说新的关键标志,其实可以从一系列事件中观察。”宋洋洋对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说,比如 《战狼》系列、《流浪地球》 系列获得票房佳绩,比如汉服热,比如河南卫视的 《唐宫夜宴》成为爆款,过去说起文化消费,往往是言必称欧美日韩,但现在展现中国故事、中国观念、中国审美的作品受到追捧和认可,“这实际是民众从文化觉醒到文化自信的一个转变。”
正视差距,创新永远在路上
“加入WTO的时候,大家有一种顾虑,有一种忧患意识,是不是我们的文化市场都要被人给占领了。”胡惠林向 《中国经济周刊》 回忆起当年的场景,“现在看来不是这样,就拿电影来说,经过市场的考验,国产电影在国内的市场份额都远远超过好莱坞了,文化市场的开放反而使本土文化产业获得了大发展。”
但从资本市场观察,A股市场中,文化企业上市公司数量并不多。在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中,文化、出版和电视电影行业上市公司,都是文化相关行业。截至今年8月4日,文化行业共有63家上市公司,数量占A股1.2%,市值占比0.72%。无论是股票数量还是市值占比,都是非常小的一个行业。在这个行业中,新闻出版29家、电视电影25家、文化艺术7家、体育2家,娱乐业没有上市公司。
“在产值规模方面,国内的文化行业上市公司普遍体量都还不大,还处在成长过程中,与全球的文化产业龙头公司比如迪士尼相比,产值规模差距还比较大。”开源证券传媒首席分析师方光照说。在他看来,和迪士尼这样的全世界最好的文化上市公司相比,国内文化行业上市公司除了在产值规模上有明显差距之外,因为发展历史不够长等原因,在内容积淀、IP打造方面也有差距。另一方面,迪士尼这样的龙头公司资金实力比较强,国内的文化企业资金实力相差较大,以至于无法通过持续高投入将内容维持在高水准。
这也体现在产业链的差距上。中金公司研究部传媒行业首席分析师张雪晴介绍,迪士尼IP原生形态多为影视内容,其在电影上映前18~24个月即启动IP授权规划,以 《冰雪奇缘》为例,迪士尼在 《冰雪奇缘》电影上映的同时发售衍生品、游戏APP、原声大碟,电影下映后开始发售DVD、上线付费电视,并推出音乐剧及线下乐园主题项目,各形态联动提振IP影响力。而限于资金实力、优质内容产出稳定性,国内IP产业仍以依次开发模式为主。根据License Global发布的2021年全球授权行业榜单,授权商品零售额前十大公司中有9家来自美国,宝可梦公司来自日本。
与美日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尚未创造出让全球消费者都认可的强势IP。
“其实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产业化思维还不够强。”宋洋洋向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分析说,“我们有时候对产业化还是有一定的误解和遮遮掩掩的状态,造成了现在的这种有‘高原’缺‘高峰’情况。”
宋洋洋认为,被全球消费者认可的高峰,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碰撞,充分竞争之后脱颖而出,自然形成的。从科幻电影和游戏体现出的水平来看,我们的文化产业在人才、技术上不存在“卡脖子”的问题,关键还是思想解放和产业化思维。
“我们有两件事要相对分开一点,一个叫花钱办文化,一个叫挣钱做文化。”宋洋洋认为,花钱办文化,是政府在做的事,是从意识形态安全角度考虑问题,其实美国也一样,也有艺术基金之类的制度去为创作兜底,不该想着赚钱;挣钱做文化,则是指在产业层面充分竞争,企业尊重市场规律,“有很多社会效益是在产业化过程中得到的,而不是你一上来就设定目标,我要实现某个社会效益,然后再做产业化。”
胡惠林则认为,大家在对比我国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时,还是要坚持“以我为主”,因为彼此的文化根基不同。
追光动画总裁于周举的一个小例子,或许可以说明文化产业管理“以我为主”的重要性。很多年轻人入行,希望作品得到认可,就会参加动画电影节。但国内这样的权威奖项,或者说让年轻人出道的平台还不够多,所以很多年轻人都去国外的平台投作品,结果创作方向自然就会被西方的标准影响。
“甚至你反映一些中国落后的情况,反而更有可能会拿奖,是不是?如果国内能设置一些权威的奖项和平台,将是非常好的引导。” 于周在追光动画二楼的会议室里对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说。
采访末尾,《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参观了追光动画的这座办公楼,这里几乎已经是一条制造业流水线,连动画里的植被都有专门的小组和工序来处理。所有人都在一片敲击键盘的轻微背景声中忙碌,有姑娘抱着手绘板,参考同事的照片设计动画人物,边上的小伙拖拽着鼠标,调试一个半躺着的3D人体模型。《长安三万里》 尚未下线,追光动画的新项目已经启动。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