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管理

青海湖湟鱼洄游季 8k超高速摄像机捕捉鱼鸟大战精彩瞬间 今日关注

发布时间:2023-06-27 07:54:05来源:中国青年网

青海湖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生态屏障,湟鱼是青海湖中特有的物种。每年端午前后,青海湖中的湟鱼会向着汇入青海湖的各条河流开始洄游,溯流而上,产卵繁殖,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鱼”的生态奇观。而此时,青海湖的候鸟也迎来繁殖高峰,以鱼为食的鸟类紧随洄游的鱼群,上演“鱼鸟大战”,展现出青海湖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从今天开始推出《2023湟鱼洄游季再探青海湖》系列报道,总台多路记者将通过水陆空立体视角,探寻湟鱼洄游的奥秘,展示青海湖的生态之美,探访绿色发展之变。今天要关注的是青海湖的沙柳河,这条河流经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县城,是最方便近距离观察湟鱼洄游景观的地段。


(资料图)

总台记者 宋宇豪:在沙柳河河口地带的一处河湾,这里距离沙柳河流进青海湖的入湖口直线距离大约是4公里。

青海湖的四周环湖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入湖径流多达四十多条,它们不断地补充着青海湖的水量。青海湖的第二大河流沙柳河,全长106公里,占青海湖入湖径流量的百分之三十,也是每年六七月湟鱼们重要的洄游通道之一。

在距离入湖口大约3公里,沙柳河干流一分为二,像一个人张开双臂一般拥抱着湖面,环抱着河口处的那仁湿地。

在沙柳河河口逆流而上的一个河道的转弯处,转弯之后的河道收窄了不少,只有20米左右,河水也是相对较缓的,同时流量也很稳定。这样的河湾处也是水鸟捕食湟鱼的最佳地点之一,因为湟鱼洄游不可能一鼓作气一直向上游,它们会在河湾处休息。而河湾处自然形成的河滩又刚好给水鸟们提供了捕鱼的有利地形。

河湾滩地上站着很多水鸟,它们主要是鸬鹚和渔鸥,它们是一等一的捕鱼高手,都在浅滩上排成了队,有的在散步,有的扇动着翅膀看似在悠闲地梳理着羽毛,实际上正在守株待兔准备围猎洄游的湟鱼。

为了拍摄到清晰的捕食画面又不惊扰到这些水鸟,我们在草丛中设置的掩体,是一台8k超高速摄像机加盖了伪装网。这台超高速摄像机可以看到鸬鹚捕获湟鱼的画面。

画面中,鱼鸥正虎视眈眈盯着这些美食。一条鱼鸥已经叼起了一条湟鱼,此时它身后的同伴也在伺机而动要来抢走它嘴里的美食,很可惜这条鱼掉入了河中,这也是鱼鸟大战非常有趣的地方,更是大自然物竞天择的真实写照。

在我们这两天蹲点的时候还看到一个非常难得一见的场面,那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黑颈鹤高挑的身材行走在湖面上就像一位翩翩君子,连捕鱼的动作都是那么优雅。这几天我们在沙柳河口的那仁湿地上总共观察记录到14只黑颈鹤。黑颈鹤也是唯一一种生长繁殖都在高原地区的鹤类。

随着湟鱼洄游高峰期的到来,沙柳河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大自然带给万物生灵之间带来神奇的感应。在这里牧民、牛羊、湟鱼、水鸟共生共处,也让我们看到了在这片高原沃土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图景。

湟鱼洄游之路,不仅仅是会遇到捕食的鸟类,还会受到天气变化、水流变化、河道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是要面临重重艰险。从河口地带往上走,大约十几公里,沙柳河的洄游湟鱼们就来到了刚察县城,在这里,它们又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呢?

总台记者 殷一元:这里是青海省刚察县沙柳河下游的湟鱼家园,湟鱼家园是距离县城最近的一个洄游通道,这里也是观赏湟鱼最佳的地点之一。沙柳河是汇入青海湖的第二大淡水河,每年大概有20%~30%的湟鱼通过这儿到达上游产卵繁育后代。

它们成群结队,逆流而行,短则数十公里,长则上百公里,穿越海拔落差高达数十米乃至上百米的河道,去完成生命延续的使命。

黑压压的一片就是湟鱼,他们喜欢成群结队的群居在一起,一条一条,首尾相接的连接在一起,紧紧依附在一旁的砂石浅滩,也许只有这样,伙伴们在一块才能共同抵御激流的河水,才能共同面对接下来一道又一道的难关。

为了畅通湟鱼洄游的通道,当地把不可逾越的大坝改造成了18级相对平缓的台阶,每个台阶的落差在15厘米左右,湟鱼的跳跃高度是自己身长的1.5倍,这个高度可以确保最小的湟鱼能够跳跃过去。

这些洄游的湟鱼大都是三四岁的“小朋友”,体长不过只有二十几厘米,在湍急的水流下光是保持原位就已经耗费了巨大的努力,它们需要不停摆动尾鳍维持平衡,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稍不留神可能就会被打回原点,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然而,好不容易一跃而起,跃出水面的时候,等待它们的却是一排叫棕头鸥的鸟儿,它们的脸部仿佛戴着一个黑色的面具,这个时候正是棕头鸥抚育幼鸟的时候,食物需求量非常大,满河的湟鱼就成了它们最容易得到的美食,当然它们也只是湟鱼在整个的洄游路上的天敌之一。

与天生捕鱼高手鸬鹚相比,棕头鸥显得笨拙了许多,天生就不具备潜水捕鱼的功能,同时它的嘴巴相对较小。

在湟鱼洄游的最高峰,其实是整个青海湖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时候,无论是顽强勇敢的湟鱼,还是看起来有点凶残的棕头鸥,它们都是我们大自然界生动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了鱼才能养活鸟,而鸟产生的粪便又滋养着湖水当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进而给鱼提供食物,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高原生态链。

在湟鱼家园,我们可以十分近距离地观察到大自然的这一系列的生态奇观,我们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在这里相逢,在感慨生命的奇妙和伟大的同时,不打扰就是最好的保护,保护他们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

湟鱼是青海湖“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系统中的核心物种。如果没有湟鱼,青海湖的水质、鸟类的迁徙繁衍,都将受到严重影响和破坏。那么,湟鱼到底是一种什么鱼?它为什么会出现洄游的现象呢?

湟鱼因流经青海省境内的湟水河而得名,其实它的真名叫做青海湖裸鲤。裸鲤就是没有鳞片的鲤鱼。

专家研究认为,青海湖曾经与黄河水系相通,湟鱼的祖先是黄河鲤鱼,原本是有鳞的。大约13万年前,青海湖因地质运动成了闭塞湖,后来演变成咸水湖。为适应日渐咸涩的湖水,滞留在青海湖流域的黄河鲤鱼鳞片逐渐退化,用裸露的皮肤更好地将体内的盐和碱排出去。

青海湖水温低,盐碱度高,湟鱼占到青海湖鱼类资源的95%以上,其它的鱼类少之又少,湟鱼能吃的饵料生物也非常少,这让湟鱼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实验室主任 祁洪芳:湟鱼在青海湖是八至十年长到一斤,但是在十年以后,随着个体增大,它的增长倍数会快一些,也许一年是一百克,甚至是两三百克。

湟鱼平时生活在平均水深18米的青海湖里,青海湖水中较高的盐碱含量抑制了湟鱼性腺的发育,每年的5月到8月,成熟的湟鱼需要游到汇入青海湖的布哈河、泉吉河、沙柳河等河流的淡水中去产卵,这就形成了青海湖的一大奇观——湟鱼洄游。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实验室主任 祁洪芳:它只有到淡水当中,通过逆流而上,通过流水的刺激促进它的性腺成熟。

20世纪50年代末,青海湖中湟鱼的蕴含量一度达到32万吨,然而曾经的过度捕捞加上环境恶化等原因,到2002年时,湟鱼的蕴藏量仅剩下不到2600吨。从1982年开始,青海省先后实行了6轮封湖育鱼,特别是从2001年1月开始至今,连续3轮的湟鱼“禁捕令”,让小鱼们充分地休养生息。为了让野生湟鱼顺利产卵,青海湖周边地区拆除了一部分阻碍湟鱼洄游的水坝,并将其改造成为适宜湟鱼洄游的鱼道。当地还采取人工增殖放流的方式,每年向青海湖投放大量鱼苗。2022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湟鱼蕴藏量达到11.41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4倍。

青海湖水域持续扩大 为近十年来最大值

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也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近年来,青海湖水域面积持续增大,目前已经达到近十年来最大值。

近日,记者从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了解到,截至2022年9月,卫星遥感检监测画面显示青海湖的水体面积达到4557.95平方公里,比2012年增加了187.26平方公里,平均水位上升超过3米,水域面积达到2012年以来最大值。

根据该中心提供的2012年至2022年青海湖区域卫星遥感监测图片,可以明显看出青海湖水域面积近十年发生的变化。

通过多年湿地保护、退化草地治理、陆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与治理措施,青海湖湖水水质不断向好,水生态日益优化。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连续多年对青海湖的水质进行监测。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李小辉:根据我们十多年来积累的数据来看,随着水位的上升,湖泊的盐度是从千分之十二下降到了千分之十。虽然青海湖的水生态系统比较单一,但是这些浮游生物种群还是集中、比较倾向于清洁水体的那些种群,说明整个青海湖的水质还是比较稳定,比较好。

青海湖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青海湖面积增大,对遏制周边沙漠化及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青海湖水域面积上涨后,原先青海湖沙岛地区裸露的沙地被湖水淹没,形成了大片湿地,为黑颈鹤、大天鹅、斑头雁等多种水禽提供了绝佳的繁衍和栖息场地。有些候鸟适应青海湖日益扩大的湿地面积和逐渐向好的生态环境,成了青海湖的留鸟。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