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司法利剑 护长城文化
【一线讲述】
执司法利剑 护长城文化
【资料图】
讲述者:河北秦皇岛山海关区人民法院长城文化保护人民法庭庭长 韩旭
光明日报记者靳昊采访整理
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长城,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承载着中国历史的厚重,更彰显着华夏文明的璀璨。2022年6月30日,全国首家长城文化保护人民法庭在山海关挂牌成立。作为法庭负责人,我有幸亲历了法庭的各种工作。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平均年龄不到32岁的8名干警,克服种种困难和障碍,确保法庭各项工作保持良好运行。回想起从法庭揭牌成立、探寻长城走访调研、与专家数次对接研讨、走上街头进行法治宣传,到审理200多个案子、成立法庭辅助法官工作站,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都令人心潮澎湃。在和各位长城文物保护专家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我被专家们坚守长城文化研究和长城资源保护的精神所感动,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作为一名人民法官,长期以来我要面对大量案件,依法办案是我工作的常态。但作为一个新兴法庭的庭长,如何在工作中快速转型,充分实现对长城历史文化和资源的司法保护,服务保障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并以法庭为宣传阵地,促进形成全民保护长城资源、传承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的新局面,对我来讲是不小的挑战。
2022年10月28日,我所在的长城文化保护人民法庭作出的一份针对涂污九门口长城违法行为的判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被告朱某某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向原告海港区文旅局支付修复费用24237元,并在全国性新闻媒体上向社会公开赔礼道歉。”这起案件是法庭成立后受理的首件跨区域管辖案件、首件侵害长城本体损害赔偿案件。这起案件的难点在于,涂污长城行为人始终认为长城修缮费用过高。鉴于案情特殊,我决定由具备长城保护和文物保护专业背景的专家参加陪审。人民陪审员陈玉教授是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执行主任,多年来致力于长城文化研究和长城资源保护。人民陪审员郭泽民是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文物局副研究员,是长城和文物保护专家,具有40多年保护修缮长城的工作经验。两位专家作为陪审员参审,为案件依法处理提供了专业理论支撑,在查明案件事实方面充分发挥了补充作用,以专业优势帮助庭审顺利进行。最终,法庭有理有据地说明了长城文物保护、长城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特殊性,厘清了长城修复费用的合理性,行为人切实认识到其行为对长城文物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结果。
该案对损害结果的认定,不仅是对违法行为人的惩戒,更大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警示和规范,让违法者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让更多人加入到长城保护和长城文化宣传中来,提升保护长城文物、宣传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的自觉。
长城巍巍,生生不息。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这更把长城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提上了新的高度。知之深、爱之切。在下一个为守住长城历史文化根脉而奋斗的百年中,有我的身影,有我的参与,我倍感珍惜,我将努力为古老长城重现千年风华贡献更多司法智慧和司法力量!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22日 0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